在台灣的鄉間,我們有時會看到古色古香的老舊房舍,不需修飾,就有一種古樸的美;不過我們更常看到的是另一種房舍,東拼西湊,新舊雜陳,讓人看了好氣又好笑。
台灣鄉間常見的磚瓦加蓋鐵皮屋
|
上禮拜到宜蘭一趟,看到一棟古怪房子,差點沒笑到岔氣。房子的下半段是傳統的斜頂磚瓦建築,上半段轟的一聲,就蓋出了一棟紅白色的鐵皮屋。而且,照片右邊,面向大路的一端,還有著整齊平整的門面,不仔細走到左側邊瞧瞧,恐怕還不知道它的玄妙之處。
電線東纏西繞,形成雜亂無章的天際線
|
事實上,不只是房子怪,台灣鄉間的很多電線、水管、道路標誌,全都是這樣怪里怪氣的。電線在街道裡東纏西繞,今天發現電壓不足就接一條過去,明天要加蓋頂樓,就又接一條過來;水管則是塑膠管接鐵管,鐵管再拐個彎就穿進房子裡去。這樣的現象,鄰里街坊間到處都可以見到,原因無他,不外乎就是欠缺通盤規劃,又不忍重新開始,於是導致了一次次的將就跟妥協。
妥協的不只是都市景觀,介面設計也是
在介面設計的過程當中,也常常會遇到很多類似的將就跟妥協。很多專案在行動前若是沒有完整的計畫,沒有想清楚各種細節、沒有經過詳盡的評估與推演,最後收拾殘局的方法,大概就是承認現狀,然後想辦法做事後的彌補。這些事後的補救大多治標不治本,像是電池沒有防呆設計,容易裝錯正負極時,就只好加上說明貼紙,然後在沒有人會看的說明書裡澄清解釋,要是有使用者抱怨,就告訴他們「請詳閱相關說明」。
要解決這種現象,第一步是加強前期規劃,有系統、通盤地考量設計中的各個環節,並且針對有疑問的部分,做一次次的測試與評估,直到主要問題都被發現,而且找到對策為止。第二步則是視問題嚴重性,在必要時果決地推翻現況。如果發現問題嚴重程度已經無法補救,或是補救比重新開始還要費勁,而且效果更差,那就得壯士斷脕,放棄現有的努力,一切重新來過。
回到這棟磚瓦加蓋鐵皮屋,要是我是屋主,肯定拆了它,並且依據邊間的地點優勢,重新蓋一棟通透舒服的新房子。如果當下沒有資金,我也會先做一些不需資金的前製作業,等待資金到位;而不會有多少錢就蓋多少,想到哪裡,就蓋到哪裡,就像現在照片裡看到的一樣。只不過,這終究只是我個人的想法,整條街上的建築都是這樣蓋的,東拼西湊,充滿歷史的痕跡。
別讓台灣文化,變成妥協的文化
一個地區的文化,會反映在他們的生活環境,跟他們的日常用品上。台灣的街道反映了台灣人儉樸、彈性、適應力佳的特質, 但是也透露出,缺乏規劃、格局困窘的一面。哪一天我們懂得拒絕將就與妥協,也就是我們生活品質跟人文素養,即將大幅起飛的關鍵時刻。
延伸閱讀:
台灣高度視覺污染年代的來臨!
http://web.cca.gov.tw/publicart/cca410.htm
台灣門牌號碼規劃
http://jidanni.org/geo/house_numbering/index.html
創造街道新魅力 ─以台南市東寧路為例
http://www.cesroc.org.tw/newland/hl06-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