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場的Usability看美國的競爭力

這一次到美國出差,看到了美國的技術發展以及消費能力,印象幾乎都是正面的,可是那是當你身處於美國本土,而且不出遠門的情況下。一旦你需要搭飛機,不論是國內班機或是國際航線,你就得面對一連串的莫名其妙以及不可思議,然後心裡想著:這國家到底怎麼了?

San Diego Airport
San Diego Airport 06:45am – 排隊人潮直接滿到機場外面

911之後有入出境美國的人,應該都碰過類似的狀況:機場滿滿都是人,光是排隊劃位掛行李,就可以繞上好幾排;通關檢查時,人更多更混亂,每個人都得在30秒內脫外套鞋子、把所有電子產品全部掏出來 (你當然可以提早動作,但是保證同樣混亂),檢查過了之後,再用30秒時間,把剛剛倒出來的一狗票東西,全部塞回去,開始往登機門邁進。

這個過程不但冗長、有時急促,而且有很大的心理負擔。你必須要記好機票跟護照在哪、帶了幾個包包、notebook拿出來了沒、外套脫了沒、鞋子脫了沒,以及我搭的是哪個班機。檢查完後,一樣再重複一次:鞋子穿了沒、外套穿了沒、notebook放回去了沒、拿回幾個包包、機票跟護照有沒有在手上,當然還有自己搭的是哪個班機。

如果我們用Jacob Neilson對使用性的五個標準來看,美國機場的使用經驗真的是不及格。

1. Learnability:

對於第一次到美國機場的旅客,其實各種標示跟指標都相當清楚,這點真的比台灣的機場二期航廈好上太多了。不過標示是一回事,真的怎麼做又是另一回事。由於旅客過多,機場安檢又緩慢,所以常常會臨時加開窗口,或是隨機調整排隊方式。所以一切以當下現場人員的調度為準,機場的標示有時只是參考用,大方向是正確的,只是細節常常因地制宜,因臨時需要而改變。等待隊伍太長還會產生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大老遠就開始排隊了,人龍繞來繞去,跟指示標誌早就已經脫節。所以有時候你只分辨得出哪個是隊伍的末端,卻不知道這一長串到底是在排些什麼。就使用經驗來看,第一次到美國機場的旅客,標示尚稱清楚,不過系統負擔過重,卻也增加了使用過程當中的不確定性,這點就離所謂user-friendly有一些距離了。

2. Efficiency:

以往兩個小時前到機場就措措有餘,現在加強安檢之後,要提前三個小時才算是比較保險。如果通關來不及,那算你倒楣,請坐下一班飛機;如果通關太順利,一樣算你倒楣,請自己在免稅商店打發多餘的時間。一個沒有效率,或是無法掌握效率的介面,會逼迫使用者提早反應,甚至是過度反應。就像煞車不靈光一樣,克服的方法就是提早踩,甚至用力踩,當然,結果就是煞車皮提早報銷,以及美國航空業的獲利每況愈下。

3. Memorability:

美國機場的排隊方式、行進動線、檢查項目都一直在改變。單一機場就已經如此,不同城市的機場差異又更大。一個不時在改變操作邏輯的介面,學起來肯定很吃力,即使使用過很多次,也無法有效提高熟練度,藉此增加使用效率。這就像一天到晚改變施工路徑的台北捷運工地一樣,一下靠左,一下子靠右,上禮拜還可以彎進去的巷子,這禮拜就被圍籬封起來了。就算是計程車司機也會苦惱,何況是一般駕駛。一個沒有慣例,不斷改變的介面,註定無法藉由學習來增加效率;台灣的施工道路是如此,美國的機場流程也是如此。

4. Errors:

旅客跑錯登機口、搞錯登機時間、沒有事前確認機位,這都是可能發生的錯誤狀況,不過航空業也不是這禮拜才開始運作的,所以都有對應的措施,可以及時導正或事後彌補,讓每一個旅客都能順利到達目的地。不過,好笑的是,美國航空公司發生意外狀況的比例,遠比旅客高得多。登機前10分鐘換登機門、超賣機票、行李隨意丟放在大廳,這些不該發生的失誤,我這次全都遇上了。在系統資源不足,效率受到影響的時候,系統不但沒有給予使用者適當的引導,而且自己還出了一堆包。在緊要關頭秀上一串錯誤碼 (This flight is over-booked.),然後雙手一攤,一副我也沒有辦法的模樣,真的很令人討厭。當系統本身就是錯誤來源的時候,再多防呆容錯的機制都是白搭。現在這種美國航空業自己都獲利慘澹、自顧不暇的時候,旅客就只能罩子放亮點,自求多福了。

Over-booked is usual
超賣機票,然後登機前10分鐘要求旅客換班機的狀況屢見不鮮

5. Satisfaction:

仔細看看美國機場裡的每張面孔,有無奈、有疲倦、有緊張、有無助,什麼表情都有,但是就是很少有開懷跟喜悅。儘管語言不同,但是表情是不會騙人的。要是有人做一個田野調查,研究三歲以下兒童在各個國際機場哭鬧的比例,結果一定很有趣。(雖然我脫離三歲已經快三十年了,但是一踏進美國機場,我還是很想要哭鬧…)好的介面設計應該會讓人心情平靜、有自信,並且充滿信賴感,這些心理反應都會直接反映到,使用者對這個介面的滿意程度。從美國機場的各色面孔來看,不單是旅客不滿意,機場員工似乎也不太開心。還好美國不光是靠觀光業吃飯,不然這樣的惡性循環,真的會對美國經濟打擊甚大。


小結:

整體來說,美國真的是一個充滿希望的地方,熱情、專業,而且勇於嘗試;不過美國的機場,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冷酷、擺爛,而且什麼都不在乎。從介面設計的原理原則,去分析一個組織的特性與競爭力,真的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在美國,機場跟日常生活幾乎是兩個系統,兩套運作模式,有著完全不一樣的思維與態度。說實在,我還蠻喜歡San Diego的shuttle bus跟trolley system,親切準確,有效率,而且令人放心。至於那該死的airline company,哎,不提也罷。


延伸閱讀:

Usability 101: Introduction to Usability
http://www.useit.com/alertbox/20030825.html

機場經濟學
http://blog.cnyes.com/My/vip-blog15/Content.htm?DocumentId=1729

Ecommerce usability vs Airport usability
http://www.getelastic.com/ecommerce-usability-vs-airport-usability/

Usability is common sense
http://www.greg-wood.co.uk/index.php/blog/article/usability_is_common_sense/

Airport Design and Operation
http://www.amazon.com/Airport-Design-Operation-Antonin-Kazda/

Fear & Loathing At The Airport
http://www.businessweek.com/magazine/content/07_37/b4049001.htm

作者:

David 陳文剛

長期專注於UX設計創新,專長為design coaching, team facilitation & consulting. 現為AJA Creative 使用經驗總監,UXTW 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 共同發起人。

在〈從機場的Usability看美國的競爭力〉中有 5 則留言

  1. 聯合航空本身的運作確實很有問題,票務紊亂、服務品質不佳,客服系統也很官僚。建議能不搭則不搭,免得受氣誤時又傷身體。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