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歲半寶寶的互動指南

一年半前,寫了一篇「照顧寶寶的5個互動竅門」,意外獲得廣大迴響。一年半後,我們家的寶貝會走會跑會開口了,長大了不少,但也開始產生了新的課題 (原有的招數開始不管用了,嗚嗚)。這些改變,促使我再提筆寫下另外一篇,針對一歲半寶寶的互動指南。

跟新生兒很不一樣的是,一歲半的寶寶已經有相當的行動力,而且開始可以簡單地表達自我。這種進化,就像是把吸塵器裝上輪胎、感應器跟燈號,它就徹底變身成為一台iRobot Roomba,而且,就再也變回不去了。經過了這層的質變,你就再也無法在它身上插根桿子,像抓著一般吸塵器或掃把般自由地拖曳,而只能任由它東跑跑西跑跑,照它的邏輯,讓它自己去完成任務。

用過Roomba的人,就會知道這種無法駕馭,但有時又自動輕巧的奇妙感受;有過一歲半寶寶的爸媽,也就會明白,當寶寶自己會走,會叫爸爸媽媽,卻同時又會用力搖頭說不時,那種既開心又無奈的矛盾心情。

一歲半的寶寶,就像拔掉桿子的Roomba一樣,完全不受控制
一歲半的寶寶,就像拔掉桿子的Roomba一樣,完全不受控制

WYSIWYG 教寶寶用手指,指出心裡的需求

首先,這時候寶寶的所有需求都是很直觀的。當他想玩球,就會衝到玩具堆裡用手拿;當他想吃飯,就會爬上飯桌伸手抓食物,擋也擋不住。但是如果寶寶的需求是非物質性的,而是行動或是心理需求,像是睡覺、洗澡、愛的抱抱,那可能就會比較難以表達,而必須要換個方式來溝通。

你一定會問,如果沒辦法用文字,那要怎樣表達心理需求阿?其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寶寶用「指」的。想洗澡就指蓮蓬頭,想睡覺就指床,想要愛的抱抱就把兩隻手張開舉高。然而為了要從這些微小的訊息當中獲得更多有用的訊息跟脈絡,爸媽也要學會詢問,確認寶寶指的,跟我們的理解是一樣的。

例如寶寶指著床,爸媽就要問:「你想要睡覺嗎?」如果寶寶搖頭,那就順著他的指尖再追問:「不想要睡覺阿?那你想要抱熊熊嗎?」這時候,寶寶很可能就會點頭,並且示意要你拿熊熊給他。如果你還有很空,不用忙公事,不妨跟他繼續互動下去,問他喜不喜歡熊熊,要不要分爸爸媽媽抱一個。

這樣一來一往之間,不僅教會寶寶表達自我需求,同時也透過互動,訓練寶寶的聽力跟理解力。這個互動方式,其實來自於1980年代晚期所開始提倡的WYSIWYG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 概念。省掉了複雜的學習與轉換,直接縮短需求與結果之間的差距。這些廣泛用在文書編輯器、網站編輯軟體裡的基本設計原則,也同樣適用於你家的一歲半寶寶。與其教寶寶一些艱難的表達方式,不如讓他用「指」的,WYWIWYPT (What You Want Is What You Point To)。

教寶寶用手指,WYWIWYPT(What You Want Is What You Point To)
教寶寶用手指,WYWIWYPT (What You Want Is What You Point To)

解讀寶寶提供的系統訊息,搞懂閃兩下的LED

除了用指的之外,一歲半的寶寶也開始會發出一些疊字,像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狗狗等。這些訊息就像是電子產品的燈號指示,而這個時期的寶寶,所能發出多元訊息的能力,大概就跟一顆全彩的LED燈差不多。

一顆24bits全彩的LED燈能夠顯示多少種訊息?大略是1677萬種的n次方。乍看之下很豐富,但是中間能夠被有效辨識,理解的訊息就很少了。綠燈持續亮著如果代表的是連線中,那麼閃一下跟閃兩下,分別又是甚麼意思?換成紅色、橙色、銘黃色時,又是甚麼意思?

就算你定義得出來,使用者也看不懂。偏偏一歲半寶寶的表達能力,大概就是這個水平。YOYO、由勇、就就、座座、苟苟、多多,聽起來都很類似,但是這些訊息完全不一樣,它們分別代表著:我要看YOYO、我要游泳、我要坐下來、這是我們家的小狗,還有我要喝養樂多。

要聽懂寶寶所發出的訊息其實並不難,需要的是察顏觀色,了解脈絡,以及十足的耐心。當寶寶邊喊邊指著電視,那大概就是要看YOYO台;當寶寶邊喊邊向外揮著雙手,那就是想要游泳;當寶寶一副嘴饞樣,嘟囔嘟囔看著你的水杯時,那八成就是想要喝養樂多。

比起印表機或是IP分享器,寶寶想要表達的訊息可是複雜得多,也有趣得多。如果你見過Canon印表機那種紅燈閃七下的錯誤訊息,相信你會覺得寶寶提供的系統訊息相對可愛多了。就算第一次聽不懂,多猜個幾次,也會開始累積一些經驗跟成就感。就我的經驗來說,這比玩3C產品有趣且挑戰多了。

凡事不要勉強,不要逼寶寶進入Advanced Mode

有的時候,長輩們常常想要提前「訓練」寶寶,讓他自己學會上廁所,自己吃東西,甚至哄自己睡覺,就是為了讓寶寶不要輸在起跑點上,跟朋友吹噓的時候有面子。老實講,這對寶寶來說實在是蠻殘忍的。一歲半的寶寶再聰明,再幹練,也不過就是人生路上的初學者。

對於初學者來說,介面設計領域裡早已經發展出一套熟知的機制,來減輕他們的學習負擔,並且提高滿意度。例如根據使用者的經驗高低,給予難度適中的挑戰,過程中減少不必要的路徑跟選擇,並且避免使用艱深難懂的用語,通常就可以讓介面使用的成功率與滿意度大幅上升。如果過程中不幸遭遇了困難,應該依錯誤狀況的輕重,提供適當的警告提示,以及對應的解決方法,一步步脈絡分明地將使用者帶回正常流程上。

不過,大部分長輩可不是這樣想的。他們會給寶寶一貫的高標準,只要鄰居的小孩做得到,我們家寶寶不管小了幾個月,也應該做得到。當寶寶犯錯時,跟寶寶用「你為什麼這麼不聽話,你爸爸小時候比你乖多了」等高階語言溝通。或是當寶寶跌倒時,不是教他自己爬起來,看清楚怎麼摔跤的,而是一把抱起來「秀秀」,然後打地板給寶寶看。我每回在外頭看到這種爸媽,就會想到,難不成他們家的寶寶以後怕跌倒,走路前都要打地板幾下?這些沒有邏輯脈絡,因果不分的教養方式,對於寶寶的養成教育,或是日常活動的障礙排除,實在沒有甚麼用處。

寶寶就是初學者,一切順勢而為,不要勉強。如果你們家的寶寶未滿一歲就會跑、沒有一歲半就會開口說整串中文,那麼恭喜你,你們家寶寶已經可以自己進入Advanced mode了。對於沒這能耐的寶寶,也別太擔心,大部分小孩子都是初學者,自然應該要待在Basic mode,慢慢學,一點一點累積成就感跟自信心,這樣寶寶對你的滿意度會比較高。

教寶寶幾個自己活下去的錦囊法寶

任何軟體都有快速鍵跟捷徑,同樣的,寶寶的教養過程當中,也有一些讓他們過得更快活的錦囊法寶。我老婆教了我們家寶貝兩個必勝秘訣,那就是自己開口說「還要」跟「愛你」。

怕寶寶餓著了怎麼辦,那就讓他有自己覓食的能力。我們家寶寶看到好吃的東西會說「還要」,吃了一口還想吃也會說「還要」,吃完了肚子還是餓,那就繼續說「還要」。聽到一歲多的小孩子會跳著說「還要」,不管是大伯還是嬸嬸,一定是繼續準備食物,讓他吃到飽為止。

另外一個法寶就更厲害了。怕寶寶沒人疼怎麼辦,那就讓他自己具有萬人迷的特質。我們家寶寶很不吝惜說「愛你」,只要是見過兩次面以上,稍微嘟噥引導一下,他都會看著你的眼睛說「愛你」。不要小看這兩個字,它讓寶寶從其他長輩身上得到了更多的關懷、包容,以及細心照顧。並且在一來一往間,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以及正向互動。

這跟每一套軟體安裝成功之後,都會用力恭喜你跟感謝你一樣,正面的互動與回饋,往往可以增加互動的效能跟滿意度。在商用軟體上,這多少可以提升再次安裝甚至購買的可能性;在寶寶的日常生活中,則可以增加寶寶在新環境中的適應力。教他幾個好用的字,真的會讓他受用好一段時間。

讓寶寶習慣跟大人們做正向互動
讓寶寶習慣跟大人們做正向互動

嘉嘉,自我意識的覺醒,人跟機器的不同

說了這麼多人與介面共通的互動要領,有一件事情倒是我感觸很深的,那就是寶寶有自己的思考方式跟自我意識,這可是跟機器非常不同的。當寶寶會對著鏡子裡的自己比畫,當他開始會對我叫爸爸,對自己叫「嘉嘉」的時候,我才真的深刻的感覺到,寶寶有自己一套看世界的角度,有他自己的感覺,自己的記憶跟認知。

有人說兩歲以前的小孩子,是沒有甚麼記憶的,這個我完全不認同。小孩子肯定記不得你說過的每句話,但是父母帶給他的生活態度跟慣性,對他的關懷與愛惜,則會一直持續烙印在他的腦袋裡,直到長大成人都不會忘記。

一歲半寶寶已經開始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以及學習能力了。就像會記憶家中地形的Roomba掃地機器人一樣,寶寶透過每一次的塗鴉搗蛋,來摸清楚家裡的每一吋地形,並且測試並修正他們的生活方式。有時難免撞得鼻青眼腫,搞到天翻地覆,但是這肯定是個必經的過程。對於寶寶快要進入一歲半週期的爸媽們,我的建議是:請試著放寬心胸,去感受一下這種無法駕馭,但有時又自動輕巧的奇妙感受吧!

延伸書籍:

餵故事書長大的孩子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12349

教養大震撼:關於小孩,你知道的太多都是錯的!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64395

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89167

作者:

David 陳文剛

長期專注於UX設計創新,專長為design coaching, team facilitation & consulting. 現為AJA Creative 使用經驗總監,UXTW 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 共同發起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