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時代的設計品味 vs. 技術能力

[大衛選讀] AI 時代的設計品味 vs. 技術能力

總不會讓設計師失望的,Nielsen Norman Group 最新的文章,再次為設計師的不可取代性,有條有理地大聲疾呼。

我確實也認同,品味跟鑒別度是創造極致的關鍵。但是有多少普羅大眾分得出來80分跟90分的差別,這個我就沒有把握了。

我更好奇在意的會是,是否有機會結合 AI,讓設計師作對選擇 (make right choice) 的鑒別度提高,更好地理解問題,以及更客觀地去評估解法。

無論如何,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https://www.nngroup.com/articles/taste-vs-technical-skills-ai/


▋Design Taste vs. Technical Skills in the Era of AI

生成式 AI 工具正在賦予人們前所未有的創作能力。你不需要擁有相機就能創作照片,不需要任何視覺設計技能就能製作插圖,也不需要了解任何韻律就能創作詩歌。只需點擊幾下,任何人都可以打破傳統障礙,生成幾乎所有你想要的東西。

這是 AI 工具令人興奮的好處之一,它們彌補了技能的差距 (fill skill gaps),減少了設計中常見的乏味且依賴手頭功夫的任務 (reduce the boring, technically tedious tasks).

然而,僅僅因為某人能夠創造出他們以前無法創造的事物,並不意味著這就是好東西。

技術能力 ≠ 品味 (Technical Capability ≠ Taste)

雖然 AI 可以輸出各種東西,但並不保證品質。技術能力並不等於創造力 (Technical capability does not equal creative ability).

創意策略總監 Oisin Hurst 對此提出了一個完美的比喻:AI 之於創造力,就像微波爐之於烹飪 (AI is to creativity what microwaves are to cooking).

如果你是一個糟糕的廚師,微波爐可以完成工作。但輸出的品質絕對無法與廚師製作的精緻餐點相提並論。微波爐不允許太多創意實驗。你可以改變烹飪時間和強度,但僅此而已。

因此,如果你是一位有天賦的廚師,使用微波爐可能會讓你感到沮喪,因為你對輸出的精確控制較少,而且產品的品質將遜於大多數其他烹飪方法的結果。

隨著 genAI 的廣泛應用,設計師不再是唯一能夠產生設計輸出的人。你不必是視覺設計師就能創建插圖,不必是內容設計師就能創建內容,甚至不必是互動設計師就能創建網站。

我們預計,在未來,設計師將不再能靠著擁有產生設計物所需的技術技能,就因此與眾不同。任何人都能夠製作各種內容類型,無論他們的技能高低。

那麼,為什麼還需要設計師呢?

我們認為,創造一個好的設計所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技能。因為設計在技術層次上做得出來,並不意味著它就是正確的設計。

▎以攝影為例

就在幾十年前,只有經過大量技術培訓和使用昂貴且難以駕馭的設備,人們才能拍一張照片。即使擁有這些資產,最優秀的攝影師也必須花費畢生的練習和實驗,才能發展出自己獨特的風格。

今天,任何擁有現代智慧型手機的人都可以拍出非常高品質的照片。自 2010 年代以來,智慧型手機相機已經透過 AI 輔助,藉此超越硬體極限,產生出更好的照片。

世界上很多人現在都擁有拍攝照片的技術能力,但如果他們沒有構圖的眼光和獨特視角,拍攝出來的照片依舊不會吸引人。

儘管今天製作照片不需要攝影知識,但攝影師的經驗與知識在生成和優化輸出方面非常有幫助。就像熟悉藝術史的人,可以在提示 AI 生成圖像時,清楚地表達他們想要模仿的特定風格。

▎什麼是品味? (What Is Taste?)

藝術總監 Elizabeth Goodspeed 在她的《It’s Nice That》一文中對品味的看法 – 品味需要有鑒別力 (taste requires discernment)。

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決定,最終將有意識地營造出一個整體性 (a series of small-to-large decision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whole in purposeful ways).

她說到:「品味使得設計師能夠在科技和全球連結所營造出的巨大可能性中恣意航行,並且自由地去選擇和組合這些元素;理想上,這將可以產生出有趣、獨特的成果。」

“Taste is what enables designers to navigate the vast sea of possibilities that technology and global connectivity afford, and to then select and combine these elements in ways that, ideally, result in interesting, unique work.”

我們要補充的是,尤其是在與我們相關的數位設計領域,品味還包含一個與策略相關的元素。

品味最好的設計師能夠判斷如何圍繞著一個核心願景來協調數百個小決策,這個願景既關注使用者的需求,也兼顧業務上的策略目標。這些決策範圍從細小的視覺細節,大到最符合目標受眾的場景決策。

▎什麼造就了好的或壞的品味? (What Makes Taste Good or Bad?)

品味是主觀的、模糊的和個人的。它完全取決於受眾是誰,並且通常被用做為社交信號,或代表特定價值觀和身份。

我們認為品味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尤其是在體驗設計中,設計師透過有意識地選擇,去表現出他們的品味。所有的設計細節都應該設法去擴展增強特定的思想、理念或願景。身為設計師必須要有意識地去創作。

即使今天你可以輕易產生出以往做不出來的東西,但要讓它是高品質而且與眾不同,仍需要額外付出相當的時間和精力。

▎品味作為差異化的關鍵 (Taste as a Differentiator)

手頭的技術能力以前是一個差異化的關鍵,但是當每個人都可以做你會做的事情時,會發生什麼狀況?

當你最擅長的技能,例如設計視覺效果、內容或互動,對其他人來說都突然變得唾手可及時,會發生什麼事呢?

選擇、品味和鑒別力 (selection, taste, and discernment),將使你和你的工作成果真正脫穎而出。

想像你是一位平面設計師。突然之間,你的雇主不再需要你來創建視覺效果,他們可以改用 AI 工具生成插圖來代替。這活生生是一個可怕的念頭。

但是你為了完善自身技藝所花費的時間並沒有白費。

能夠一鍵生成某些東西,並不代表著,這樣的東西就是能達成設計目標,或是引起客戶共鳴的正確選擇。

作者:

David 陳文剛

長期專注於UX設計創新,專長為design coaching, team facilitation & consulting. 現為AJA Creative 使用經驗總監,UXTW 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 共同發起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