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錄音筆錄不到的事:乙方PM的專案溝通課

[大衛選讀] 昨天去上了一堂,扎扎實實的 PM 專案溝通課。這是悠識學院的 Richard 特別開給設計顧問同業的閉門交流課。

因為關起門來,大夥聊起甲乙雙方的愛恨糾葛,總是特別真實深刻。由於收穫太多了,我特別把互動問答當中,特別有共鳴的觀念整理出來,結合自己的經驗反思,寫成一篇專文。

對於這堂課有興趣的朋友,歡迎直接聯繫 Richard


客戶總是變來變去,有什麼不變的對應原則?

首先,你的個人動機很重要。

如果你做這個案子沒有想清楚自己的動機,那會很容易變得沒有動力跟韌性,也很難調適各種困難與變化。專案開始前,得要先找到個人的動機,那將會是在變動中,評估自己該如何做的不變核心。

這就要順便分享我自己帶專案,常會跟團隊討論的四個目標,也就是專案、客戶、團隊,以及個人目標。

專案目標最簡單,要達成的目標跟交付物,都寫在RFP跟開案簡報裡了。

客戶目標則要主動去考慮,他們除了順順做完專案之外,希望能順便建立結構、訓練培力、還是升官前的考驗?知道了就能幫忙,會去考慮客戶心裡要什麼,也才有機會經營夥伴關係。

團隊目標則是,我們自己的團隊想要完成些什麼。也許是想要挑戰新的領域,也或許是面對舊專案想要嘗試新作法?設好團隊目標,大家做起專案來會比較有共識,什麼要多做一點,什麼得要放掉。

個人目標是常常被忽略,但是很重要的部份。我通常會在專案啟動前,一對一跟團隊成員討論個人的目標。無論是要挑戰資深崗位、轉換不同角色,還是累積特定的作品經歷都好。討論確定了,就讓團隊裡的每個人都知道彼此的個人目標,這就有機會讓大家互相幫忙。

總之,個人的動機很重要。有值得追求的目標放心裡,才不會浪費青春,白白做一個案子。

溝通不良,無法改善,甚至對方失去了溝通意願?

專案上的溝通,不是為了當好人、討好客戶,或是維持私人關係。

溝通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設法達成既定的專案目標。

所以遇到溝通的問題時,得要回到根本去檢視專案的目的 (Goal, 為什麼要起這案子) 跟目標 (Objective, 要達成什麼),然後盤點人事物的現況,看看到底中間發生了什麼問題。

回到個人經驗,通常在專案初期的內部訪談過後,我會帶團隊在客戶公司樓下大廳快速retro, 交流剛剛聽到了什麼「錄音筆錄不到的事情」。

有些事情不好說、有困難,在面對面的場合裡,就會形成錄音筆錄不到的無聲互動。這裡頭藏的可能就是關鍵的 hidden agenda,若能早點發現應變,就可以省掉中後期的大量溝通成本。

此外,溝通的原則技巧,除了順藤摸瓜 + 對等溝通外,有一個態度上的建議,那就是:「我是來幫你的,你有什麼問題,都可以跟我說。」我的親身經驗是,即使碰到合作意願低落的窗口,只要把這來幫忙的態度擺好,多溝通幾次,總是會有機會切進去的。

客戶只簡略介紹需求,就要求估價?

PM 常常碰到這狀況,那該怎麼辦呢?簡單講,硬著頭皮報價是很不負責任的作法。要不害死自己,要不報價含風險溢價就會高到沒天理,開頭就留下一個壞印象。

預算 vs. 估價 vs. 報價,這是三個不同的字眼。

先從客戶的預算、範圍跟時程問起。預算多有多的作法,少有少的安排,雙方都務實坦白一點,案子談成的機率比較高。

如果需求不明確就要先估價,那就提供範圍級距,試探一下彼此的底線。10萬、100萬、1000萬,哪一個比較貼近?這個問題當面問最好,才看到到真實的反應。

至於正式報價,那絕對要有明確的專案範圍。真正想把事情做成的甲方,是不會放手讓乙方報錯過低的價格,最後做不下去落跑的。

清楚有道理的報價,搭配務實可行的服務建議書,是專案健康開動的必要起點。

面對甲方新增需求,如何告訴對方這並不重要?

實務上,甲方每次新增需求,乙方團隊一定是馬上跳起來。也許視訊會議上一切祥和,檯面下內部 LINE 群早就罵聲一片。

但是我得說,這些需求真的都不重要?

有些時候,有一種不重要,是設計師以為不重要。如果乙方總是站在甲方的對立面,那麼就可惜了 UCD (User-centered design) 的專業訓練。客戶也是人,也是專案的用戶群之一。若能反過來,把使用者中心的方法心態,用在客戶身上,效果往往會出奇地好。

當然也會出現假需求,或是需求超出原訂專案範圍的狀況。這時候先擱置需求,放久了,需求可能就莫名消失了。或是搞大需求,真的有新需求就好好爭取合理的CR預算,都是常見的作法。

甲方內部關係比較長期,乙方在外部似乎很難建立起關係與信任?

聽起來是個很無奈的現實,人與人的關係建立確實需要時間。

但是試著想想,你會第一時間地就相信剛碰面的陌生人嗎?基本上不會,除非有其他朋友推薦,或是看過報導、聽過經歷。所以,不論是團隊或是個人,都要有意識地去建立有信任感的品牌,這才會長久。

個人的 credit, reputation 絕對是可以累加的。理想的狀況是,做完專案大家在誠品碰到面一樣會拍拍肩膀聊兩句,這就對了。好的窗口多半也會去更好的地方,往後自然會再合作。

另一個角度是,其實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值得去經營關係。

一個專案走下來,那些願意互相幫忙的人,其實比例並不高。有時候我會運用一個小技巧,也就是在專案過程中,刻意找機會,邀請對方幫個小忙。

這動作一方面是篩選出值得深交的對象,另一方面則是,當我們請求他人協助時,對方也會感受到被需要,這會有助於增進彼此的聯繫和信任。

溝通要有共識,要嘛改變對方,要嘛改變自己

我們說 on the same page, 指的是一群人看到相同的脈絡、想法互通、有協調一致的行為。

但是一群人因為專案需要,才剛開案湊在一起時,肯定是有不同的背景專業、目標期待的。這時候「溝通」就是促成這個改變的必要過程。

要達成共識,不是改變對方,就是改變自己。

如果要影響改變對方,就需要leadership;如果要改變自己,就需要排除偏見誤解,提昇專業知識跟態度。

溝通尋求共識之所以難,我覺得是因為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個雙向的改變。

最後,如果你對專案管理的9S有興趣,想掌握為何而戰 (Strategy, Scope, Stakeholder) ,以及如何打贏 (Schedule, Spending, Staff, Style, Specs, System) 的關鍵,那就去找 Richard 敲碗問什麼時候開公開課程囉 🙂

作者:

David 陳文剛

長期專注於UX設計創新,專長為design coaching, team facilitation & consulting. 現為AJA Creative 使用經驗總監,UXTW 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 共同發起人。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