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引言:相信大家都有參加或辦理工作坊經驗,每每聽到「設計工作坊」心中就會浮現一個使用很多便利貼、團體討論、腦力風暴的畫面,但是,工作坊真的如你所想像,是解決問題的萬靈丹嗎?到底如何辦理一場讓客戶買單、成果有用、又能加速溝通的工作坊呢?這次邀請到 AJA 大予創意設計的使用經驗總監 David,來聊聊設計工作坊的迷思、實務經驗,以及如何應用
回到IDEA for Kids的起點,最早是在三年前,我發現現在國小的孩子有兩個狀況。第一個是資訊取得太容易,只靠Google查答案,不太去動腦想事情。例如有一年寒假作業要畫年獸,小孩子Google圖片搜尋到什麼,就跟著畫什麼。他們對於年獸的起源典故沒有什麼背景理解,也沒有什麼深入的想像,就照著Google上面找到圖案下去抄,那真的是很可惜耶。
所以,在一次的契機下,造就了IDEA for Kids的設計思考工作坊原型。那是2018年,那年規劃要去日本東京迪士尼玩。跟鄰居的兩個小朋友一起出門,總共四個孩子,吵了半天,到了出門前的一週,大家對於要玩哪幾個設施、行程要怎麼走完全沒有共識。像是巨雷山,他們的討論是那裡會打雷,很恐怖,我不要。你一聽就知道他們沒有什麼脈絡,就只是瞎吵一輪。其實這跟大部分的大人開會很像,哈哈。
一開始,我們好奇地詢問AJA有沒有什麼服務準則、設計規範?David 則表示,其實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準則,但存在著服務客戶的終極信念:“Real problem, real solution” 他也進一步解釋,如果還沒有定義出真正要解決的問題,專案就不會立刻開動。許多題目起點上看似要幫助特定用戶族群,但是深入理解釐清後會發現,也許關鍵問題不在這裡,也許真正需要關注的users, 甚至是stakeholders比我們想像的來得多。
至於該如何評估是否為 Real problem, real solution呢?David 認為需要去思考:「專案的核心問題是什麼,是否有清楚的目標?以我們的專業能不能做好的探索與落地?能不能真正幫助到客戶?這些條件都符合,我們才會去承接專案、服務客戶。」David也補充,一旦AJA的團隊幫上忙後,客戶通常會持續與他們合作,無論是延伸既有專案,或是接續去挑戰下一個更難的題目。他也提到必須要讓甲方和乙方的關係是長遠而健康的,在路上遇到也能像朋友一樣開心打招呼,是他們一直期待的合作關係。
唐鳳:「我想設計就是設想跟計畫。設想是在Double Diamond第一個菱形的地方,去探索大家對於這個議題的意見,一直到能夠充分了解我們設想如何。設想如何就是我們所謂的How Might We (HMW)。所以這個第一的部份就是設想的階段,大家一起來設想,如何有一個共同的價值。我們可能立場不同、體驗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但是這個都是看事情有不同角度嘛,所以我們到最後可以凝聚成一個共同的設想。這就是設想的部份。
2015年初的時候,我們自己發現這樣不行。創新突破不夠多,而且設計師的學習成長也逐漸停滯下來。整個組織運作結晶化、僵固化了。所以我們把公司裡所有設計師都找來,一起坐下來討論遇到的問題,以及可能的解決方法。像是大家工作需要多點彈性,我們就一起討論彈性工時的制度,每週要1, 2, 4甚至是8個小時,由設計師們一起討論決定。大家希望績效能夠透明,我們就把一切都透明公開,包含每一個專案的接案金額是多少、獎金計算方式、日常的溝通互動等,全部都透明化。你可能很難相信,AJA現在的獎金制度已經設計成,三個老闆完全沒有辦法影響設計師的任何一毛錢獎金。夥伴們的成長目標自己訂,績效表現全都看自己的設計產出,一切往transparent, self-orgainze, work as a team的方向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