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前,寫了一篇「照顧寶寶的5個互動竅門」,意外獲得廣大迴響。一年半後,我們家的寶貝會走會跑會開口了,長大了不少,但也開始產生了新的課題 (原有的招數開始不管用了,嗚嗚)。這些改變,促使我再提筆寫下另外一篇,針對一歲半寶寶的互動指南。
跟新生兒很不一樣的是,一歲半的寶寶已經有相當的行動力,而且開始可以簡單地表達自我。這種進化,就像是把吸塵器裝上輪胎、感應器跟燈號,它就徹底變身成為一台iRobot Roomba,而且,就再也變回不去了。經過了這層的質變,你就再也無法在它身上插根桿子,像抓著一般吸塵器或掃把般自由地拖曳,而只能任由它東跑跑西跑跑,照它的邏輯,讓它自己去完成任務。
用過Roomba的人,就會知道這種無法駕馭,但有時又自動輕巧的奇妙感受;有過一歲半寶寶的爸媽,也就會明白,當寶寶自己會走,會叫爸爸媽媽,卻同時又會用力搖頭說不時,那種既開心又無奈的矛盾心情。
|
一歲半的寶寶,就像拔掉桿子的Roomba一樣,完全不受控制
|
WYSIWYG 教寶寶用手指,指出心裡的需求
首先,這時候寶寶的所有需求都是很直觀的。當他想玩球,就會衝到玩具堆裡用手拿;當他想吃飯,就會爬上飯桌伸手抓食物,擋也擋不住。但是如果寶寶的需求是非物質性的,而是行動或是心理需求,像是睡覺、洗澡、愛的抱抱,那可能就會比較難以表達,而必須要換個方式來溝通。
你一定會問,如果沒辦法用文字,那要怎樣表達心理需求阿?其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寶寶用「指」的。想洗澡就指蓮蓬頭,想睡覺就指床,想要愛的抱抱就把兩隻手張開舉高。然而為了要從這些微小的訊息當中獲得更多有用的訊息跟脈絡,爸媽也要學會詢問,確認寶寶指的,跟我們的理解是一樣的。
例如寶寶指著床,爸媽就要問:「你想要睡覺嗎?」如果寶寶搖頭,那就順著他的指尖再追問:「不想要睡覺阿?那你想要抱熊熊嗎?」這時候,寶寶很可能就會點頭,並且示意要你拿熊熊給他。如果你還有很空,不用忙公事,不妨跟他繼續互動下去,問他喜不喜歡熊熊,要不要分爸爸媽媽抱一個。
這樣一來一往之間,不僅教會寶寶表達自我需求,同時也透過互動,訓練寶寶的聽力跟理解力。這個互動方式,其實來自於1980年代晚期所開始提倡的WYSIWYG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 概念。省掉了複雜的學習與轉換,直接縮短需求與結果之間的差距。這些廣泛用在文書編輯器、網站編輯軟體裡的基本設計原則,也同樣適用於你家的一歲半寶寶。與其教寶寶一些艱難的表達方式,不如讓他用「指」的,WYWIWYPT (What You Want Is What You Point To)。
閱讀全文 一歲半寶寶的互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