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選讀] 平常在開會或做設計討論時,我多半會打開筆記本,霹靂啪啦開始寫東西。有些設計師會問我,腦袋想就好,為什麼一定要打字?
這大概是研究所以後養成的習慣吧,一開始是為了把議題記錄下來,避免遺漏了而寫。後來慢慢演變成,只有三成記錄眼前脈絡,更多的是記錄腦袋裡的想法。
所以我的筆記除了聽到的重點之外,大部分會是我腦中的提問、可能的假設,以及後續的規劃與建議。有邊想邊記錄下來,思緒會變得很清晰,而且很快就能進入反思與決策。
生成式 AI 一鍵就可以錄音並且總結會議記錄,一開始用很驚艷,可是用著用著,我發現思考變慢變薄了,有一種腦霧感。
仔細想想,我的體感經驗完全呼應到 Paul Graham 所說的:寫作本身就是思考 (writing is thinking)。寫作本質上是一個擴充腦力、精鍊邏輯思維的過程,而不只是生成文字而已。
很快地,未來大量的寫作工作一定會被外包給 AI。但是思考跟語文能力的鍛鍊,想要讓腦袋變聰明,就更需要靠自己有意識地健身勞動了。
本文選讀彙整了多篇文章,內容整理如下,原文連結則放在留言中。

寫作就是思考,難以簡化,而且頗有壓力
Paul Graham 前一陣子寫了篇文章,名為《Writes and Write-Nots, 會寫作,與不寫作的人》。他認為,寫作本身就是思考 (writing is thinking)。寫作早已內嵌在許多工作中,而且工作的影響力越大,往往需要越多的寫作。
寫作本質上是件很困難的事,而且難以簡化。要寫得好,你必須思考清晰 (think clearly),而清晰地思考是件難事。
腦袋沒想清楚,寫得狗屁不通已經夠糟;如果還沒有深入思考,就去抄襲別人的文字,那就更慘了。字裡行間會顯露出瑣碎、平凡,而且缺乏洞見與思辨能力。
寫作,確實是件頗有壓力的事情。
一旦可以把寫作外包給 AI,人類將往兩個極端走
然而 AI 打開了一個新的可能性,生成式人工智慧一出現,幾乎所有寫作的壓力都已散去。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工作中,幾乎都可以讓 AI 幫你代筆。
可清楚預見的,把寫作外包給 AI 的趨勢會加速發展。過往那個嘔心瀝血構思文句的繁重工作,一旦可以外包出去,那種一鍵生成快速便利的感覺,真是會令人感到興奮。
舉凡公司郵件、法律文件、伴娘致辭、訃文等,可預見的是,人工智能寫作將無處不在,要生成多少文字就有多少文字,甚至跟真人寫的沒什麼差別。
結果是,這個世界將分成兩群人:寫作者 & 非寫作者。喜歡寫作的人會變得更為優秀、更懂得思考;而其他人則會變得更加不擅長這些事情。
人工智能魔法的便利性,是有其代價的 (the convenience of AI magic comes at a cost)
AI 生成取代寫作,不僅是一種自動化的進程而已。這並不像是從算盤過渡到電子計算機那樣,只是計算上的勞力替代。讓人工智能為我們寫作的後果,實際上更加危險。
當我們把寫作外包出去,不僅會讓我們成為貧乏的寫作者,更會讓我們成為糟糕的思考者 (won’t just make us poorer writers, it will make us worse thinkers)。
很快地,大家都會問:「當人工智能已經可以寫得更好的時候,我為什麼還需要花力氣寫這個?」結果我們會越來越不願意寫作,跟人工智能的差距也會越來越大,這將會走向一個惡性循環。
一旦放棄寫作,我們會開始失去跟語言的關係。我們的詞彙量將變得極其有限,只能用通俗的口語做淺層的溝通。眼前所見的一切,都將變得難以描述,那是因為我們越來越少把語言連結到真實世界的事物上。
我們若是切斷了跟語言之間的關係,探索現實就變得更加困難。奧地利哲學家 Ludwig Wittgenstein 曾說:「我的語言邊界在哪裡,我的世界就到哪裡。」
the limits of my language
means the limits of my world
是的,人類的思維受限於手頭上掌握的語言能力,我們無法思考超出語言能夠表達的概念。如果一個概念沒有辦法用語言描述出來,我們就無法真正理解其含意,也就不能有效地記錄、傳遞跟討論這個概念。
重新思考寫作對我們的意義
2013 年圖靈獎得主 Leslie Lamport 曾說過:「If you’re thinking without writing, you only think you’re thinking.」如果你只思考而不寫作,你只是自以為在思考。
寫作有趣的是,這個動作會迫使我們將模糊的想法轉化為清晰的語言。在試著把想法寫下來的過程中,也會清楚地揭露出思維中的空白和矛盾,以便很快地反思跟補強。
除此之外,人腦一次能夠處理的資訊也是有限的,寫作讓我們有能力去思考更複雜的事情。透過寫下的文字,來做一系列的提問、反思,跟自我辯證,等於是擴充了我們的大腦,幫助延伸思考上的深度跟廣度。
簡單講,寫作是一個擴充腦力、精鍊邏輯思維的過程,而不只是產生文字而已。
世界上仍會有聰明人,問題是你想不想要鍛鍊自己
在工業革命之前,大多數的工作都可以讓人們的肢體更為強壯。現在不一樣了,如果你想變壯,就去主動健身。所以現代仍然有強壯的人,但只限於那些自覺想要變健壯的人。
寫作也是一樣。往後世界上仍然會有聰明人,但只限於那些自己選擇要變聰明的人 (There will still be smart people, but only those who choose to be)。
寫與不寫,動腦與否,端看你對自己的期待與要求。
Writes and Write-Nots
https://paulgraham.com/writes.html
What we lose when we let AI hold the pen
https://www.tangent.blog/p/what-we-lose-when-we-let-ai-hold
Writing Is Thinking
https://alistapart.com/article/writing-is-thinking/